辽沈战役蒋军一败涂地,蒋介石气得七窍生烟,恨不能马上把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军法从事”,最后却只能咽下这口闷气:辽沈、淮海两战皆败,桂系趁机发难,老蒋已经顾不上处置卫立煌了。
卫立煌接替陈诚指挥东北蒋军,并没有完全消极避战,他也有自己的战略设想,但他的设想与老蒋的企图背道而驰,老蒋甚至想让杜聿明直接架空卫立煌,一场大战三易主帅,犯了兵家大忌。
据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回忆,蒋介石和卫立煌当时分歧的焦点,就是固守待变还是主动出击,作为战役计划的制定者,郭汝瑰认为老蒋的主动出击想法并不全错,“卫总”的固守策略也有巨大漏洞,不管听谁的,蒋军都必败无疑。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每战必败,并不完全是战略战术失误,而是民心尽失、军心涣散、高层内斗、将领违令,这都犯了兵家大忌。
我们用《孙子兵法》来逐条对照,就会发现蒋介石要为他们的东北之败负首要责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陈诚、卫立煌、杜聿明和其他兵团司令乃至军长师长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细看看战争解读文章的读者诸君,对《孙子兵法》自然也是了然于胸,不用笔者解读,大家也能看出当年蒋军把不该犯的战略战术错误犯了个遍。郭汝瑰总结得出结论:老蒋和卫立煌的分歧焦点就是粮食,就是卫立煌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能守得住战略支撑点,老蒋则认为不主动寻找战机只靠防守,长春与沈阳、锦州都撑不了多久——不被打死,也会被饿死。
1948年7月长春被围,粮食弹药全靠空投补给,蒋军虽然有空中优势,但是要想用空投维持数万甚至十数万、数十万军队的粮弹供应,还是万万不可能的——当年除了美军,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那样的空中运输能力。
老蒋的运输机原本就没有多少,只好雇佣民间航空公司,由“飞虎队”转型的陈纳德航空队就成了“运输承包商”,而承包商是按次数收钱的,老蒋实在付不起钱了,郭汝瑰回忆:“陈纳德索运费甚多,几乎要支出国民党全部军费的二分之一。(本文黑体字,均出自郭汝瑰《蒋介石与卫立煌的战术分岐》)”
陈纳德大发战争财,当然是希望这场仗打得越久越好,但是老蒋却撑不住了,他屡次电令长春守军突围、卫立煌派兵接应,但是郑洞国和卫立煌都拒绝服从命令:“长春回电都认为突围会被歼灭,卫立煌也不肯干,总说东北被分割为三段,在沈阳他们只有二十一个师(实有二十四个),能坚守沈阳;要出去,则兵力不足。如果与锦州兵力合在一起,还可考虑。”
长春的郑洞国不肯出来,沈阳的卫立煌也不肯打过去,最后卫立煌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放弃锦州,退守锦西机场及葫芦岛海港,以七个师驻守,抽出七个师由葫芦岛海运营口登陆,再从承德抽调傅作义的第十三、三十五军,大家分进合击到长春外围接应郑洞国。
傅作义表面上答应调两个军过去,实际是一兵一卒都不想动。傅作义肯定是读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他想出了“偷袭石家庄”的“围魏救赵”之计,让老蒋找不出理由再从他那边调兵。
老蒋好说歹说,傅作义才答应调第九十二军和已经在烟台的第三十九军去葫芦岛,但自己的嫡系部队三十五军坚决不动。
老蒋得到傅作义的承诺,满心欢喜第飞到沈阳让卫立煌出兵,结果从卫立煌到兵团司令官、军长,没有一个肯服从命令离开沈阳防御圈,这时候双方分歧的焦点就出来了:“卫立煌还坚持他的一贯主张,说沈阳每月可造步机枪、大小口径炮若干,防御圈内农田可产高粱米若干,可以保证军食,如再坚守一年,他的军队可以转弱为强;蒋介石指出此粮食不足情况,说沈阳成为长春第二,他无力空投。”
蒋家王朝已经没有余粮,各地抢米风潮不断,即使老蒋能从老百姓口中抢到粮食,也运不到辽沈。
老蒋说自己不能给卫立煌运粮食,还真没说假话,但卫立煌却没说实话,郭汝瑰已经调查清楚了:沈阳地区刚刚遭受虫灾,高粱米的收获只有两成,不外调粮食的话,老百姓都得饿肚子,哪有余粮充军粮?
实事求是地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富得流油,但是蒋家王朝的国库早就空了,老蒋实在拖不起了,所以他一直希望卫立煌能像模像样地打几仗,这样才好再去请求美援助。
事实证明,长春守军就是饿得受不了而投降的,后来的淮海战役,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也是饿散的。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个连古代末流将军都知道的常识,卫立煌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坚守不战,还是不想在内战中表现得太过积极——他其实比老蒋更清楚:所谓的“秋粮”根本就指望不上,今冬都过不去,就更别说支撑一年了,至于兵工厂能生产多少枪炮弹药,那得有原料和人工才行,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谁给你干活?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在《从猖狂进攻到放下武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中回忆,长春被围之初,高粱米只几元一斤,后来竟涨到一亿元一斤,还发生了拆房屋、挖马路(取沥青作燃料)准备过冬的事情——军队拆的当然不是兵营,而是老百姓的房子,至于老百姓怎么过冬,郑洞国管不了:“我虽有命令禁止,但在那种情形下,命令等于虚文。”
当年的蒋军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军以农村包围城市,从根本上断绝了敌人的粮食补给,所以不管是蒋介石的急于求战,还是卫立煌的固守待变,都解决不了粮食问题。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看了郭汝瑰及相关将领的回忆,是否也发现了蒋军必败的真正原因?在您看来,老蒋和卫立煌的战术分歧,谁的错误更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扭转战局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老蒋和卫立煌、杜聿明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蒋军的损失小一点?
天创优配-天创优配官网-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免息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