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办法提升员工的参与感、获得感、内驱力,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就应该受到尊重,只有他们的心是暖的,血是热的,我们的机车才会永远向前!”
7月18日晚,北京二七剧场,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山东省总工会主办,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地铁集团出品的文艺大思政课——独具青岛“产改”特色的班组建设原创话剧《地铁六号线》,在此倾情上演。一个个来自基层一线感人至深的鲜活故事,一段段反映当代产业工人岗位建功、创新创造的励志剧情,为现场观众“讲授”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产改”主题大思政课。
“青岛素有‘工匠之城’的美誉,先后诞生了郝建秀、许振超、管延安等一代代先模人物,将‘产改’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对于传承工匠精神,厚植城市底色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工作部署,青岛市总工会去年启动《地铁六号线》话剧筹备工作,紧紧围绕“讲什么、谁来讲、向谁讲、怎么讲”精心谋划,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弘扬“三个精神”,引发职工群体共鸣。
作为城市交通的“新生代”,青岛地铁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产业工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诸多荣誉佳绩,集团先后获得378项技术专利,14项关键运营指标位列全国行业第一,地铁6号线成为全国首条全自主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代表了我国轨道交通领先世界的划时代意义,《地铁六号线》的选题和剧名由此而来。
话剧开篇即以充满科技感的网幕还原青岛地铁真实工作场景,以运营值班班长刘娜和从西北来青参与地铁建设的农民工崔铁生为主线,讲述了青岛地铁创新实施“二三四五”工作法以及“小立法+二次分配”民主管理模式,激发职工自主创新、优化服务的故事。
“‘小立法+二次分配’是青岛地铁‘产改’工作的重要抓手,企业根据班组成员安全管理、劳动纪律、创新创效考核得分进行适当奖惩,从源头上激发了职工主动参与工作的内驱力。”青岛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将这一做法作为“产改”大思政课的“小切口”,展现了青岛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具有见微知著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为真实呈现当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主创团队与青岛市总、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进行多次创作交流,先后十余次深入地铁一线体验生活、采集故事案例,剧中所有情节均来自生产一线,同时将“金牌工人”等具有青岛传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元素融入剧情,彰显了青岛一脉相承的“工匠基因”。
话剧还关注农民工在地铁建设中的成长与变化,通过演绎项目工会为他们设立温馨社区、幸福食堂、工地夜校,添置洗衣机、篮球架等生活设施,帮助他们提升学历、考取技能证书的故事,传达了社会对农民工的尊重与关爱,以及“娘家人”无处不在的暖心关怀。
去年7月30日,《地铁六号线》在青岛大剧院成功上演,此后持续深入建筑工地、车间班组、文化宫等基层一线,累计演出30余场,广受社会各界和企业职工的好评,被誉为“看得见的思政课,听得见的产业工人故事”。
侯涛是剧中“金牌工人”的原型人物,看到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感觉既奇妙又陌生。“那些原本只是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如今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励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
18日演出当晚,中国内地女演员、一级演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宋春丽亲临现场观剧,被剧中一线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所感动,并对该剧的选题和立意给予较高评价:“久违的题材,感人朴素,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和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有真情讲述管理者和一线职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突出了劳动最光荣的主题,传播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正能量!”
“作为青岛市总工会‘中国工会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地铁六号线》将政策文件转化为有温度的舞台语言,这种‘从实践中来,到舞台中去’的创作路径,既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果可感可触,更以艺术之力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核心价值。”青岛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地铁六号线》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产业工人奋斗的身影,更是一座桥,连接起行业精神与时代价值,让“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信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天创优配-天创优配官网-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免息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