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共读金庸阅读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武侠馆举行。
1955年,金庸先生在大湾区开启了他的武侠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不仅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更成为跨越时空的华语文化瑰宝。作为纪录片《大侠金庸》总导演,段欣在拍摄时深刻感受到,随着金庸武侠作品在海外的出版发行,它已成为连接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
吸引一代代年轻人走进武侠世界
据了解,众多海外华人将金庸武侠作为子女接触中华文化的启蒙读物。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持续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走进金庸构建的武侠世界。
“射雕三部曲”英译本的出版人克里斯托弗·麦克莱霍斯在英国图书市场极具影响力,在拍摄时他告诉段欣,金庸武侠作品有一种让读者手不释卷的强大吸引力。“无论你是谁,是西班牙读者、意大利读者,还是芬兰读者,都会爱上这种普世的魅力,金庸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深刻,具有经典文学作品的一切特质,必将走向世界。”他说。
金庸作品集被誉为“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武侠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之多之广,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鲜有人及。作为资深金庸作品研究者,乔亚洲老师从书中的人名、地名入手,深入剖析了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密码。这些精心设计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表现了人物关系,更与情节发展巧妙呼应。以令狐冲为例,其名化用了《道德经》中“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一句,“冲”“盈”相对,既与女主角任盈盈呼应,又暗合了剧情中令狐冲内力的冲盈变化,展现了金庸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武侠叙事的非凡造诣。
金庸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源于其深厚的阅读积累。据金庸原秘书、文学评论家李以建先生介绍,金庸先生私人藏书达七万余册,仅整理工作就耗时数年。这些藏书以历史和文化类为主,且不少都留有先生的批注与心得,足见其治学之勤。正是这般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创作出这些极具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学巨著。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李敏老师则从教育视角切入,分析《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成长历程。郭靖这个天资愚钝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代大侠,既得益于江南七怪为其奠定的武学根基,也离不开马钰传授的内在修炼,更源自他跨越塞北江南的历练所铸就的坚韧品格,可以说郭靖的成长路径生动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之道。
“共读金庸阅读者联盟”成立
为推动金庸作品的阅读分享和深入研究,在书香节现场,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南方+客户端、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澳门珠新图书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大湾区“共读金庸阅读者联盟”,联盟旨在让更多的读者加入经典阅读活动,让经典作品更好地造福社会。
本届书香节的两位“共读金庸”领读者分别是毕业于广州市启明学校、喜爱金庸作品的视障读者陈伟杰和来自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的余挺好同学。陈伟杰用粤语演唱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插曲《四张机》,余挺好则朗读了郭靖与成吉思汗谈论何为英雄的片段——“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
南方+记者 戴雪晴
天创优配-天创优配官网-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免息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